今年是改革開放40 年,廣東則是改革開 放 的 橋 頭 堡 、排 頭兵。廣東攝影家安哥的《生 活 在 鄧 小 平 時代》、張新民的《農村包圍城市》、李偉坤的《原鄉人》都是在改革開放 40 年的進程中用鏡頭記錄了大量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和社會變遷的人文影像,具有很強的時代感、社會性和人文情懷,這三位攝影家的代表作是中國紀實攝影發展進程中具有嶺南標志性的影像,是廣東改革開放 40 年珍貴的全景影像史料。2018 年 3 月 31 日,來自攝影界的名家學者和媒體代表,齊聚廣東佛山市,參加由廣東省攝影家協會主辦的“ 時 代 的 觀 看 —— 安哥·張新民·李偉坤攝影作品展暨研討會”,各路專家圍繞三位廣東攝影家的影像風格、自覺擔當及其社會價值和意義,各抒己見,并從紀實攝影的功能與責任、紀實攝影的定義、困惑、面臨的問題以及新時期如何創新多元發展等方面展開研討?梢哉f,這既是一場具有開放性、前瞻性和引領性的學術爭鋒,也體現了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攝影人在實踐和理論探討方面敢為天下先的大膽突破與引領,F摘編各位專家的主要觀點 ,以 供 業 界 參 考 。——編者
主持人李楠(評論家、廣東 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理論委員 會主任):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始,紀 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進入新時 期。真實、人性成為關鍵詞,人文 關懷與批判現實成為鮮明而高 揚的旗幟,對抹殺主體意識的工 具論,以及風花雪月的粉飾太平 給予了有力的反駁與校正。一系 列應運而生的優秀作品和隨之 發起的思想大討論,從實踐和理 論兩個方面對紀實攝影的功能 與責任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探索、 明晰和深入。 紀實攝影的功能是記錄、 見證、表達,更是評價。它是 事實,也是觀點。紀實攝影的 責任則意味著主體清醒而敏銳 的自覺意識,以及強烈的使命 感與主動擔當。 可以說,關于紀實攝影的功 能與責任,中國攝影有著非常豐 富的歷史經驗和言說可能。尤其 是當今攝影發展越來越迅速、越 來越多元,很多現象、思潮已經 遠遠超出我們當初對紀實攝影 的判斷,對此重新進行梳理和討 論,既是必須,也是必然。
|新時代,廣東攝影人要努力打造粵派紀實攝影的精品力作
李潔軍(攝影家、廣東省攝
影家協會主席):
當下紀實攝影的語境是人民性。紀實攝影必然傳遞時代的熱度、廣度和深度,必然呈現人文精神、人道主義、人文情懷等。三位老攝影家的作品圍繞改革開放 40 年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變遷和人的命運為聚焦點,以真實的影像接入了人類情感世界的通道,形成“粵派紀實”攝影獨特氣質。他們既重視傳統文化的積淀和積累,又注重針對現實、面向未來的實踐性、開放性和創造性,形成獨特的攝影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紀實攝影的本土化及延伸趨勢。無論是早期的以沙飛等為代表的紅色攝影家,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如今的三位老攝影家,他們的紀實攝影作品都是主題性強、自成一體的,多有嶺南地域的烙印。我將之稱為“粵派紀實攝影”,既是對本土影像的關注,也延伸了這種觀察的厚度,這是一種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紀實攝影在堅守中傳承與創新。紀實攝影是攝影家對現實社會的深層次的觀照,在新時代要傳承發揚紀實攝影的精神。我認為要具有三個精神層面:創新精神、原創精神、真性精神。革故必須鼎新,沉迷在老派紀實攝影的風格中必然落伍,紀實攝影必須強化與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跨界、藝術的創新,必須面向新時代才有新生。新時代,廣東攝影人要努力打造粵派紀實攝影的精品力作。主持人李楠:李潔軍主席提出的“粵派紀實攝影”是非常美好的期許。我想“粵派”首先應該意味著一種性格、一種精神:敢于創新、敢于突破,唯真求實,勇開風氣之先。這也是紀實攝影必須要堅守的。
|嚴肅的攝影態度和實踐
曾星明(《中國攝影報》總編
輯):奧古斯特·桑德說過:“照片 就是你的鏡子,就是你”。對于安 哥、張新民、李偉坤來說,照片就 是他們的鏡子。他們幾十年的攝 影實踐,秉持的是這份嚴肅的攝 影態度,他們的實踐成果真誠、 坦蕩、感染人。黛安·阿勃絲說:“照片是關 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的越多, 你知道的就越少”。三位攝影家 的實踐也很好地顯現了這一點,他們的作品不濫情,也不矯情, 經得起凝視而打動人。 莫霍利·納吉說:“不懂得攝 影的人,便是將來的文盲”。全民 攝影的時代,納吉在百年前的這 句預言已經得到了驗證。當照片 隨手可得時,攝影的邊界在哪 里?什么是真正的攝影?什么叫 懂得攝影?安哥、張新民、李偉坤 幾十年的攝影實踐成果,很好地 回答了這些問題。
主持人李楠:星明總編引用 三位名家言論,從攝影的態度、 特性、作用三個方面闡述了攝影。
|概念的邊界 材料的掌握 語言的表述
晉永權(攝影家、《中國攝 影》雜志主編): 概念與言說的邊界。1880 年 到 1960 年被定位為西方攝影的 現代時期,形成了攝影的基本分 類:商業攝影、新聞攝影(包括紀 實攝影)、科學攝影、藝術攝影以 及相應的話語體系的建構。不同 類型的攝影門類,已經形成了嚴 格的邊界與獨特的內涵,并成為 攝影研究的共識。我期待,對于 解決了的問題不要再做無謂的 爭論,尊重那些經過沉淀、明晰 的概念結論,這是我們討論問題 的前提。 材料的掌握。當下,不少攝 影的高論缺乏材料的支撐和案 例的掌握研究,對于個案的分析 研究顯得較為薄弱。此次期待專 家們在掌握豐富個案基礎上陳 述自己的觀點。 攝影的兩種語言表述:科學 實證、想象詩意。三位攝影家在 語言上既有獨立又有不停的交 叉,希望各位專家運用新時代語 言的方法甚至人類學的方法,對 攝影的個案進行分析,通過新史 學方法的應用和新材料的呈現, 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后達成討論 的共識。
主持人李楠:晉主編從學理 的高度,談了三個重要問題,攝 影要創新、突破,首先得知道邊 界在哪里;而缺乏材料支撐的研 究是薄弱的;同時要注重攝影語 言的復雜性言說。
|平民主義范式 的創作風格
陳衛星(視覺文化學者、中 國傳媒大學教授): 廣東在改革開放 40 年當中 是有重要歷史地位的,今天我們 探討攝影的文化特征或文化品 質,就是要重新認識和探討攝影 作為文化形態的表現力、貢獻 力、影響力。 從三位作者的基本風格來 看,我更傾向于認同為平民主義 范式。平民主義范式有幾個標 準,第一是普遍性,表達一般人 都可以接受的情感。第二是史實 性,是對于歷史的一個真實記 錄。第三是日常性,強調生活過 程或生活形態的細枝末節。第四 是移情性,通過作品產生情感代 入,和觀眾分享你的理解、同情、 寬容。第五是平民性,帶有對拍 攝對象的尊重。第六是單色性, 黑白攝影更簡練、更深刻,更能 產生情感沖擊。由此形成的古典 美學的審美習慣和心理感悟,到 現在依然存在。
主持人李楠:陳衛星教授將 紀實攝影放在視覺文化、歷史坐 標中進行觀察和闡釋,擴大了我 們研討的外延,非常有啟發。攝 影正日益參與和深入到了社會 文明建構和人類日常生活。
|攝影的多重觀看 讓其具有了 某些永恒性
鄧啟耀(中山大學人類學教 授): 三位攝影家的作品中,對于 “時代”的“觀看”,至少有這樣幾 重:一是被拍攝者的觀看。如安 哥作品中那些蹲在街頭、具有中 國特色的典型身體語言看“時 代”的觀察者,是從外部世界觀 看的表象,而不是內核。二是攝 影家的觀看。他們對于時代的感 知和表達十分明確,深入到那些 與億萬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的日 常狀態中,記錄社會轉型時期映 現在普通人身上的種種生活細 節。第三是觀眾的觀看。這些凝 固了時代的某些史詩性的瞬間, 讓有著不同觀看背景的人,能夠 看到紛繁的現實和表象后面的 真相,體悟那些隱藏于其間的意 義,以及社會歷史的某些結構性 的東西。這些觀看,無論是片面 理解也罷,過度闡釋也罷,它們 讓“瞬間性”影像,由于作者和觀 者的觀看建構,具有了某些永恒 性的特質。
主持人李楠:攝影首先是個 人的觀看,但個人的觀看可以和 時代的觀看同步。一張好照片, 總是超越它自身的。
|紀實攝影依然是 最值得追求的 攝影方式
于德水(攝影家、河南省攝 影家協會名譽主席): 應該說“時代的觀看”是在 這片土地上的具有攝影家主體 意識的真正發端,是攝影家用相 機連接社會關注現實的開始,是 當代中國攝影的一個新的開端。 從大的格局和世界范圍來 看,紀實攝影在當下各種視覺藝 術傳播樣態中,似乎已經具有了 “過去”的時態概念,也存在諸多 爭論。但是,在多元化、多視角、 多種呈現樣式共同記錄歷史的 今天,紀實攝影仍然是為人類留 下社會軌跡、留下視覺記憶的重 要手段,它仍然是人類認識客觀 世界的諸多視覺形式中,最為接 近事實、接近真理的文化方式。 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以及復雜、 激變的人文景觀,決定著紀實攝 影不是即將式微,而是進一步獲 得發展的未來。 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 個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歷史巨變 的時代。紀實攝影的功能、文化 價值、社會意義依然是有效的。 其社會存在的文化根基依然是 扎實的。面對中國如此豐富、巨 大、演變中的客體,其價值樣態 的復雜程度,從哪個層面上來 講,都太值得記錄了。在這樣的 社會環境里面,紀實攝影依然是 今天的中國最值得追求的攝影 方式,中國紀實攝影的黃金時段 還沒有到來。 縱觀近些年來攝影的本體 狀態,紀實攝影還未能得到充分 發展,不管是陜西群體、河南群 體以及其他地域的狀況,當時 都是出于一種自發的、“野生” 的狀態。從理論、學術各方面 到實踐,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 的文化系統狀態,就遭遇了外 部社會條件的改變,外來的文 化思潮就將其邊緣化并拖入了 低潮。當下中國攝影的現狀, 熱點與熱情愈加趨向擁抱當代,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趕得過 于匆忙。“時代的觀看”主題, 正是在這個重要的節點上呼喚 中國攝影“等一等靈魂”!紀實 攝影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就是“攝 影”的靈魂。 當然,對紀實攝影的判斷或 是期許,我們不可以用“刻舟求 劍”的眼光看待新的社會條件下 的攝影實踐。紀實攝影的呈現形 式、傳播方式一定會有別于傳統 的紀實攝影。
|中國當下仍然是 紀實攝影 大有可為的時代
胡武功(攝影家、陜西省攝 影家協會主席): 以人道主義精神觀察并再 現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影 像,以人文關懷的理念再現普通 人生存狀態,揭示人性的影像, 我把它歸為紀實攝影。盡管這個 概念有很多的爭論,可能你對這 個語言和現象表現的不是很準 確,但我們從事攝影的人在做什 么心里自然明白,我相信每個攝 影家都是這樣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的 攝影,意識形態束縛了拍攝者的 思想、情感。改革開放、思想解 放,倡導攝影人的自覺意識,追 求攝影的真實性,這三位作者的 作品呈現的時代特征就體現了 反叛和回歸本真的特點。他們的 作品充分表現了中國社會轉型 的種種形態和大多數普通人的 精神狀態。 好的紀實作品要富有情節 和細節,紀實攝影要揭示人性, 就是通過人們的行為方式、面部 表情、肢體語言等等。中國攝影 師必須找到自己的方式來進行 紀實攝影,那就是拍我們自己的 生活,拍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 三位攝影家的作品記錄性很強, 質樸無華,真切自然。沒有張牙 舞爪的影像,沒有所謂的視覺沖 擊力。更加生活化和生動化的影 像彰顯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 氣息,符合中國傳統美學價值 觀:“潤物細無聲”。 紀實攝影演變至今,已有很 大的變化。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和 當代藝術對整個文化領域、視覺 領域的沖擊,使正在發展初期的 中國紀實攝影突然出現拐點。加 之我們這些攝影師基本上沒有 進行過嚴格的紀實攝影教育和 訓練,沒有嚴謹的科學氛圍,所 以形成了紀實攝影的式微現狀, 轉型期并沒有完成。但也不必杞 人憂天,要相信事物有自我調整 的功能。盡管出現很多問題,但 攝影是離我們生活本身、離我們 生活環境最接近的一種視覺形 式,中國當下仍然是紀實攝影大 有可為的時代。
|攝影系統化、個性化 的觀照是支撐其 歷史價值的可靠途徑
潘科(攝影家、評論家): 改革開放使中國在文學、美 術、攝影等領域開啟了“人的主 體性覺醒”,攝影鏡頭開始從政 治宣傳轉移到日常生活,平民無 論是拍照還是被拍,都漸漸成為 歷史畫卷的主體。在這一歷史時 刻,廣東、上海、陜西等地陸續有 一批青年人把鏡頭對準平民的 日常生活,留下自己的觀察結 果,這是中國攝影史的一次重大 轉折。安哥、張新民等應運而生, 他們的貢獻非常重要。 剛才德水說中國的紀實攝 影在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時候 就衰落了,我認同。上世紀九十 年代到本世紀初,是中國社會紀 實攝影長足發展的黃金時代,但 是歷史并沒有給它更多的時間, 近 10 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客 觀上阻礙了國人更理性地發展 社會紀實攝影。在社會紀實攝影 探尋漸漸逼近更深層次的時候, 商業大潮失控席卷,人的主體性 再度迷失。 整個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 很多問題不僅是中國,也是全球 化時代人類都要面臨的問題。無 論是社會紀實攝影還是紀錄攝 影,這個詞已經不重要了,重要 要是我們內心的沖動是否還關 乎“人”的愛、恨、情、仇?人的主 體性在哪里體現?這是對人的主 體性嚴峻的挑戰與考驗。面對當 下,記錄也罷,創作也好,我覺得 在影像泛濫的環境中,深究攝影 系統化、個性化的觀照會成為支 撐歷史價值的可靠途徑。
主持人李楠:變革和創新, 局限和反思同時存在這個時代, 這其實意味著有無數精彩的作 品等待著我們去拍攝。